您現在的位置:

紅藜

紅藜(臺灣藜)
    紅藜為臺灣原生特有種,2008年農委會林務局暨屏東科技大學正名為臺灣藜,分布於全台各地,但以屏東縣、花蓮縣、台東縣大武山東西兩側山地部落最多,屬原住民種植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。臺灣藜為原住民族傳統的糧食作物,多與稻米或芋頭共煮,或供釀造小米酒酒麴之用,屏東縣主要分布於瑪家、霧台、三地門、麟洛鄉等。
    屏東紅藜種植面積約為128公頃,主要種植區域為瑪家鄉66公頃,其次為霧台鄉21公頃、麟洛鄉9公頃、三地門鄉7公頃,其他鄉鎮為零星種植。臺灣藜栽植季節以 10 月上旬至 3 月上旬較佳,應避開豪雨不斷的雨季( 6~9 月)。春秋兩季栽植紅藜約 100 天即可採收,冬季栽植需時約 120 日。
    臺灣藜之蛋白質含量高達14%,與小麥相當,為稻米的2倍;其膳食纖維高達14%,為燕麥的3倍,地瓜的7倍。礦物質含量方面,含鈣特別豐富,高達2,523 ppm,為稻米的42倍,燕麥的23倍;鐵質與鋅的含量也很高,分為地瓜的11倍與8倍。
     近年來國人養生觀念提升,臺灣藜成為國內特色雜糧,栽培面積有逐年擴大的趨勢,臺灣藜除具有營養價值外,含有許多主要的機能性成分,如酚類和甜菜素,市面上臺灣藜相關產品逐漸增多,如養生膠囊、臺灣藜麵條、臺灣藜麵包、臺灣藜餅乾、臺灣藜能量棒、臺灣藜酵素飲品、臺灣藜手工香皂、臺灣藜面膜、臺灣藜潔膚露等。臺灣藜脫殼後或籽實採收後枝葉經烘乾亦可製成茶包,具有特殊香味,臺灣藜使用在小米酒釀酒技術亦有更穩定釀酒品質提升的效果。
     臺灣藜具有三大特色:色彩豐富、營養豐富、無重大病蟲危害,是值得加以發展的特色作物,其果穗轉色後,籽實外殼顏色有紅、橙紅、粉紅、黃、橙黃、紫色等,隨不同性期呈現無數變化,近年來除了食用、開發養生食品、釀酒、花藝素材外,在景觀作物亦具有潛力。

主要產區 : 詳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