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

青梅

本轄主要栽培區在高雄、臺南一帶,梅種植面積約1,779.3公頃,佔全國栽培面積約49.87%,主要產地有高雄(桃源、那瑪夏、六龜、甲仙)、臺南(楠西梅嶺)、嘉義地區,其中高雄種植面積約1,396.26公頃、台南種植面積約322.78公頃、嘉義種植面積約59.26公頃。
梅樹性喜冷涼至溫暖,生育適溫約15~23℃,臺灣海拔200~1200公尺之山坡地均適合栽種。栽培土質以土層深厚之砂質壤土或礫質壤土為佳。本土繁殖方式為嫁接,以切接或芽接為主。栽培方式以栽植距離約6公尺左右,需混植授粉樹,栽植後整枝、修剪、施肥為必要的管理工作。
高雄地區以二青種為主,個頭較中部所生產的大青種小些,但果實更為結實、香氣也很充足。高雄地區多採粗放栽培,甲仙地區農會輔導轄區農民採行有機栽培,目前有機種植面積已達400公頃,有機梅採收後由甲仙地區農會加工廠製作多元梅子加工品,並辦理青梅食農教育接受遊客或學校團體預約青梅DIY製作梅醋梅酒等產品,六龜區農會亦輔導竹林社區每年舉辦手採梅DIY,讓遊客體驗採梅樂趣。
楠西梅嶺地區品種多為自行選種主要栽種有「石塔」、「青心仔(薄皮仔)」、「阿榜種(厚皮仔)」,其中石塔約占七成,因該品種皮青綠適合做脆梅,近年因市場需求種植面積增加。楠西區梅園栽培管理多配合觀光轉型,也有手採梅觀光果園,通路以農民自行零售為主。
青梅於每年3月底開始採收於清明進入盛產期5月初結束採收,青梅富含有機酸所以無法生食,只能經釀製加工後食用,清明節前採收的,多為五到七分熟的青梅,製作梅精、脆梅,清明後採收已八、九分熟的,製作紫蘇梅、Q梅、鹹梅、蜜梅、梅酒、梅醋以及梅子酵素等,完全成熟的,則製作黃梅果醬與果汁。
主要產區、品種、上市時間:(詳全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