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

水旱輪作玉米和水稻,大專業農十年有機成長之路

  由手持「電腦畫筆」改成拿鄉間農友笑談中的「鐵製鉛筆」(圓鍬、鋤頭),跨領域、轉行項目是流行語斜槓人生的談資,但,對於義竹鄉大專業農翁崑晃而言,卻是三年又三年再三年的苦汗與經驗,累積十年有機栽培心路歷程。三十多歲由視覺設計專業人員回鄉轉行以務農為主,一切都要由那段去國外打工旅遊,及回台灣在有機農場實習開始說起,阿晃說:「鼓起勇氣向前走、向外走,去多看去體驗去交流,才能為未來及家人畫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有機路。」。
十年磨兩件產品,有機水稻&食用玉米(筍)
  翁崑晃接著說,人生路途的轉折,總有一個契機與原由,趕稿、追稿、繳稿的生活循環,身體與心靈開始感到疲憊與困惑,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生活?因為認真詢問自己,從而想要改變。先參加農委會舉辦的漂鳥計畫,對於返鄉務農建立入門概念;十多年前,年輕人流行到澳洲打工換宿旅遊,領了多年積蓄,帶著一口破英語及另一半,毅然踏出國門歷經20個月農業旅程。回家看著父母經營慣行農業,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農藥防治,恐影響家人健康,而動起有機栽培的念頭。
  說服家人撥出一分地開始試種友善耕作,接著聯繫到宜蘭的有機好友並前往當地當雇農、取經,進而接觸到目前主要通路管道。再次回鄉的前三年耕作,啃著老本積蓄、看著陸續增加農業貸款,頂著外人不看好的目光與質疑,邊進修農民學院入門班課程,邊摸索有機栽培,本著「適地適種、輪作養地」的學成概念,決定將義竹鄉特產食用玉米及水稻交互栽種。阿晃向農糧署南區分署羅正宗分署長說:「想當年我也是您座下學生,將您的指導學以致用。」,並創立品牌「農嘉雅米」自產自銷。
  民國104年申請通過有機驗證,台北希望廣場、有機通路、網購電商,都是他打磨過來的路徑。105年在義竹鄉農會輔導下,加入大專業農行列,109年經農會提報,搭上農委會第四屆百大青農輔導專車,累積幾年以來的經驗,而成為農會所辦安全栽培推廣活動中的有機分享達人,及義竹鄉非營利幼兒園食材供應來源。現今有機(含有機轉型期)栽種面積已達2.1公頃,明年將再朝2.4公頃邁進。
有機驗證,讓家人與消費者安心食用
  阿晃向羅正宗分署長與義竹鄉農會翁乃馨總幹事介紹,目前現場田區看到的食用玉米及玉米筍,由他跟母親兩人經營管理,太太協助包裝理貨。配合通路商及消費者需求周年生產。每個禮拜播種一塊田,每區分行株栽種4-6不同品種,經過2-3個月栽培,一週時間採摘送到消費者手中。閒談中打趣說道:「消費者想吃健康有機又怕蟲,曾經也幫一對母女客製化免費挑蟲服務。」,如果不是他對環境友善管理,不對生物趕盡殺絕,又如何能在有機這條路上,堅持再堅持。
  阿晃說,有機食用玉米栽種是高勞力付出的產業,現在雖然如同轉行前長時工作,但是每天早起下田、下午理貨包裝、晚上思考明天工作安排,產出的農產品,是能讓家人及消費者健康安心食用,就覺得一切不負於心靈上另番成就。再次打趣分享,兒子從小跟著在田裡打滾長大,國小二年級的他曾很有志向問著爸爸:「未來那塊田要開始給我耕作啊!」,大家聽完,都跟著會心一笑。
計畫生產是王道,永續經營善待土地
  他人有感而發想告訴有志踏入有機領域經營者,農業不能頭殼犁犁悶頭苦幹,別人說種這個好,就一窩蜂跟進;要去看他人經驗,要去學老師所教導,要去聽消費者需求,要去想、去規劃自己的生產銷售,開拓多元通路,分流所產商品,讓投入的生產成本,得到最有效率的收穫。回首再望從前,他感謝自己當初向外邁進的勇氣與學習,交流的過程,不只學到經驗,更是累積開闊的人脈與商機。
  羅正宗分署長說明,有機及友善耕作農法是基於生態平衡及養分循環原理,不使用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,不施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,這樣的耕作方式,可永續利用地球資源,生產更安全農產品,保障消費者食的健康。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為鼓勵農友轉型有機友善環境耕作,訂定「有機農業獎勵及補貼辦法」,農友通過有機(有機轉型期)驗證或經農委會審認通過之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登錄,申請審查通過後,可依照有機或友善農友土地狀態,核發友善耕作土地每年每公頃3萬元補貼款,有機轉型期土地最長補助3年,而通過並維持有機驗證之土地,每年每公頃3萬元,未設補助年限,鼓勵永續經營農友安心轉型有機農業。

聯絡人:羅專員兼主任山懿
聯絡人電話:05-2242831
義竹鄉大專業農翁崑晃累積十年有機栽培,現今有機(含有機轉型期)栽種面積已達2.1公頃.jpg
有機及友善耕作方式可生產更安全農產品,保障消費者食的健康。.jpg